央企+民企联动破局:213集市私域直播合作,能否重塑生鲜零售增长逻辑?

来源:半岛网    作者:    人气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11-11    
  当生鲜零售行业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潭,线下门店面临客流流失、复购低迷的双重压力,一场“央企+民企”的私域直播合作,正为行业带来新的破局想象。近日,213集市联合多方力量举办的私域直播店长大会在河北保定落下帷幕,此次大会不仅明确了私域直播作为生鲜零售“新增长极”的战略定位,更通过民企市场化运营优势与央企资源优势的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条“优质农产品+私域直播”的转型路径。这场合作究竟能否打破行业增长瓶颈,重塑生鲜零售的增长逻辑?从大会释放的战略方向、实操路径与行业反馈中,或许能找到答案。

  生鲜零售的“增长困局”:同质化与数字化滞后成核心痛点
 
  近年来,生鲜零售行业经历了快速扩张后,逐渐陷入“高成本、低盈利”的增长困境。一方面,线下门店同质化竞争加剧——无论是商品结构、促销手段还是门店布局,都呈现出高度相似性,消费者“在哪买都一样”的认知,导致门店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,客流被分散至线上电商与社区团购平台;另一方面,数字化转型滞后成为制约增长的关键短板,多数传统门店仍依赖“线下自然到店+简单社群发券”的运营模式,既无法精准触达目标客群,也难以通过数据化手段优化库存、提升复购,最终陷入“客流越少越不敢进货,货越不新鲜客流越少”的恶性循环。
 
  从消费端来看,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,消费者对生鲜食材的需求已从“有无”转向“优质、安全、便捷”。尤其是家庭客群,更关注食材的产地溯源、营养配比与新鲜度保障,但传统零售模式下,门店缺乏有效渠道向消费者传递这些价值信息,导致“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格,消费者想买好货找不到靠谱渠道”的供需错配问题。213集市董事会董事徐义民在大会致辞中提及的“让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”,正是精准切中了这一行业痛点——如何打通优质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同时帮助线下门店找到差异化的增长路径,成为生鲜零售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。
 
  央企+民企的“优势互补”:为私域直播注入双重动能
 
  在此次私域直播合作中,“优势互补”成为打破行业困局的关键逻辑。213集市作为深耕生鲜领域的民企,多年来积累了市场化的运营经验与数字化工具优势——从为中国家庭严选儿童可放心食用的营养生鲜食材,到打造数智驱动的私域复购赋能工具,民企灵活的决策机制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能够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,设计出符合门店实际需求的私域直播运营方案;而合作方带来的央企资源优势,则为私域直播提供了“信任背书+供应链保障”的双重支撑,无论是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、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农产品货源,还是强大的品牌公信力,都为私域直播的落地与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这种“优势互补”在大会释放的合作细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例如,在商品端,依托央企资源整合能力,双方将共同挖掘特色农产品,打造“严选”商品体系,解决门店“选品难、品控难”的问题;在运营端,213集市将发挥数字化工具优势,为门店提供私域直播技术支持、会员运营方案与AI库存管理工具,帮助门店降低直播门槛、提升运营效率;在供应链端,通过共享前置仓云仓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,有效降低生鲜食材的仓储与运输成本,提升门店的利润空间。
 
  从行业视角来看,这种“央企+民企”的合作模式,打破了以往生鲜零售“要么依赖民企市场化灵活但资源有限,要么依赖国企资源但运营僵化”的单一发展模式,通过资源整合实现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。正如213集市副总裁董星图在大会上强调的,“私域流量是破解零售困局的关键工具,而私域直播更是私域运营的终局形态”,央企与民企的联动,恰好为私域直播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“资源+运营”的双重保障,让这一“关键工具”能够真正渗透到基层门店,发挥实效。

  未来挑战与行业启示:私域直播能否成为“普适性增长方案”?
 
  从行业层面来看,此次合作带来的启示远超单一企业的转型实践。它证明,生鲜零售的增长困境并非无解,通过“央企+民企”的资源整合、私域直播的模式创新,能够打破传统增长瓶颈;同时也表明,未来零售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,而是“生态协同能力”的竞争——谁能整合更多优质资源、谁能更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、谁能构建更高效的价值链条,谁就能在行业变革中占据先机。
 
  对于更多生鲜零售企业而言,此次213集市的私域直播合作实践,提供了可参考的转型样本:无需盲目追求“大而全”的数字化投入,而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资源合作伙伴,聚焦“私域用户运营”这一核心,从“卖货”转向“经营用户”。随着私域直播模式的不断成熟与推广,我们有理由相信,生鲜零售行业将逐渐走出增长困局,迈向“高质量、可持续、多方共赢”的新发展阶段。
 
  (广告)

责任编辑:唐珩 审核:张珺洁

上一篇:

下一篇:没有了

特别声明:

1.本网/端所刊登内容,若无特别声明,均来自网络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2.部分注明“来源:中国报业网”的作品为党政部门、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,投稿方应对文章、图片的真实性负责。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.凡本网/端转载的企业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4.凡注明“中国报业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、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,版权均属《中国报业》杂志社所有。未经《中国报业》杂志社授权,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或建立镜像。

5.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,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,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

6.邮箱:zgbymedia@163.com 电话:010-65363038 处理时间: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。